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路的价值在于畅通。30年,一张张照片和便签已经泛黄,但记忆却不会褪色;30年,一代人青丝变成白发,但新一代人已经扛起责任和担当;30年,一代代济青人辛勤劳动、薪火相传,浇筑出“山东的路”金字招牌。
济青高速公路,西起山东省会济南,东至港口城市青岛,自1993年建成通车,已在齐鲁大地上扎根三十个年头。济青高速公路是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全国第四条高速公路,“山东的路”从这里起航,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基建跨越式发展、品质工程的代名词,见证了山东从交通大省到交通强省的腾飞。济青高速公路从初建时人推车拉的“人工模式”到改扩建时机械化智能化的“绿色模式”、“科技模式”,它的创新发展模式、科技变革方式离不开一代代济青人的探索、奋斗、坚守。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济青济南运管中心信息分中心主任王玉星是1993年济青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时第一批入职的员工,三十年间,王玉星坚守在收费一线——从收费班长到管理员、从副站长到站长,他的工作轨迹覆盖8个收费站。
“三十年间,有人留下了,也有人离开了。”谈及三十年的付出与坚守,王玉星说:“舍不得熟悉的收费站,舍不得收费基层的兄弟姐妹。”参加工作第二年,王玉星的父亲因病去世。“管理处的领导和同事们忙前忙后,给了我很多关怀和帮助。母亲教育我要时时感恩、勇于奉献。”回忆起来时的道路,王玉星感慨万千。
30年前,生产总值名列全国前三的山东却没有一条高速公路。318公里战线万名建设者,不畏艰辛、攻坚克难,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为齐鲁大地铺就经济腾飞的通天大道。济青高速的建成通车,拉开了山东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三十年间,一线工作者坚守岗位、用行动诠释忠诚担当的意义,将个人价值、追求与高速公路发展融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业放在心上、把服务落在行动中,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不论周波在哪个队伍,只要他在,整个团队都会感到特别安心。”同事们总这样评价周波。周波是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淄博运管中心路管分中心主任,他与济青高速相伴也有三十个年头,急难险重冲在前是周波工作的线发生危化品爆炸,事故车辆散发毒气呛鼻刺目,有两名消防员被熏倒。周波冒着二次爆炸危险,快速组织抢险救援、疏散周围群众。汗水打湿衣背、鞋子被粘掉底、眼睛呛得睁不开、嗓子干得直冒烟,他从始至终坚持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个小时的抢险,道路恢复畅通。他却因此头晕目眩、呼吸困难,经过一周的治疗,症状才得以舒缓。
“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想到道路要尽快恢复畅通。”回忆起当时的危急情况,他脱口而出,“顾不上那么多,脑子里只有先让路通畅了才行。”周波每年巡查里程约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转一圈。扎根基层30年,从满头黑发到寥寥银丝,从青春年少到饱经风霜,周波始终坚守在这条黄金大道上。周波总说,奉献是最大的幸福。
三十年间,济青人与济青快速地发展命运与共,保持道路畅通、呵护济青快速地发展的理念早已融进血脉。三十年间,济青人敢为人先、初心如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造了一条黄金大通道。
在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淄博运管中心,有这样一个“小乔热线年热线年,它能解答各部门机电设施疑难杂症,高效排除一些故障问题。这个人气颇高的“小乔热线”是由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淄博运管中心信息分中心的维修工程师乔英春创建的。从保安到收费员,从电工到业务能手,乔英春的足迹布满淄博运营中心的各个岗位——“除了管理岗,所有岗位‘乔公’都干了一遍。”
在淄博运营中心,大家谈及乔英春话语里满载欣赏与敬佩,“乔公”是大家对乔英春的尊称。“当时有个机电业务技能大赛,比的是速度,‘乔公’一直研究什么姿势才更节约时机。”乔英春的同事回忆道,“因为‘乔公’体型胖胖的,蹲着,趴着,跪着,他尝试各种姿势,只为测算出怎样操作会最节约时机。”
几十年如一日,乔英春凭借过硬本领守护机电安全。下班后,乔英春自愿到社区居民家中帮助维修电器故障,收到表扬信、感谢电线余件。为了培育新人,乔英春教授维护技能、带领新人熟悉各系统的运行原理,从不吝啬传授“独门绝技”。
一个夏日正午,电话响起:“您好,请问是信息分中心的乔工么?我们收费站的雾灯和岗亭设备出现故障不可以使用了,您有时间过来帮忙维修么?”乔英春起身穿上反光衣,一边通过电话指导同事排查故障,一边迅速收拾整齐工具包匆匆奔赴现场。临近正午时分,室外最高温度39℃,烈日炙烤下的机电设施外壳温度高达到50℃。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好故障设备,他不顾头顶的似火骄阳、空气中的阵阵热浪,拿起维修工具,扶着烫手的外壳一颗一颗拆卸螺丝。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流到眼角里面也来不及擦拭,只能靠眨眼来缓解不适感,凭借着多年积累的过硬技能,他很快确认了故障部位,将故障的部件替换下来,最后将设备面板重新装回。从开始维修到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乔英春看了一下时间,这次只用了8分钟。三十年中,这只是无数维修场景中的一个缩影,无论白天黑夜、寒冬酷暑,乔迎春始终以问题为令,奔波在机电维护第一线。
三十年间,像乔英春这样的“银扳手”,在综合管理、清障救援、业务收费、道路养护、信息管理等方面追求卓越、积极探索,一代代济青人为提升车道通行效率、恢复道路畅通、营造畅安舒美通行环境、提供便捷出行服务作出贡献。
1993年通车后,济青高速成为“黄金通道”,为保障这条通道的安全与畅通,第一代道路养护工作者经历探索和验证时期,解决了粉砂土路堤水毁问题,实现了粉砂路堤段集中排水。经过苗木遴选、植物防眩、植被建植及管护技术等课题研究,济青高速实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一季有果”。
“头顶40℃的烈日,脚踏70℃的路面,徒步500余公里。圆满完成了道路维修任务。”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潍坊运管中心潍坊养护分中心主任张军华向记者介绍养护工作作业环境。为更好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5年开始道路维修,作业人员反复研究病害解决方法,创造了“二次病害确认”的维修设计模式,先后设计出17种下面层局部病害维修方案。一代代养护人的辛勤付出写下了26年无路面大修的记录。
“济青高速北线改扩建啥时通车?”这个山东人曾经问了无数次的问题,在2019年7月26日,用“提前5个月通车”给出了答案。时隔26年后济青高速北线的改扩建,既要“赶工期”,还要在高速奔跑中再建八车道新高速。改扩建中,山东高速遇到的头号技术难题,就是怎么把26年前“老布料”和现在的“新布料”无缝对接。这就像一场精密的“换脸术”,每一条毛细血管都要接上,还不能有排异反应。国家标准是1.2毫米的路面平整度,新济青高速的路面,平整度提升到了0.586毫米。这不是手术刀切出来的,是用看似笨重的工程机械碾压出来的“精密度”。能把路铺成镜面般光滑,全靠这项“沥青路面全幅无缝摊铺成型技术”。整个济青高速309公里新老路面,全一次性无缝拼接。
2019年7月,济青高速四改八建成通车,面对车道多、除雪难的问题,养护团队制定了“六铲梯队联合”除雪作业模式,达到雪停路清的标准。团队建成了高标准现代化大型公路养护应急仓库,实现自动机械化快速吊装模式,取代了过去“人工肩扛+传送带”方式,整体除雪防滑效率提升2倍以上。“为克服高大边坡及声屏障阻碍、解决日常巡查遇到的难点和盲点问题,我们采用无人机养护巡查,实现长大桥梁检查近距离感知,巡检效率提升6倍以上。”张军华介绍。团队率先引进全国领先的高速度大功率路面清扫车,创立八车道道路保洁新模式,实现了路面清扫无人化,较传统保洁模式效率提升3倍。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高速全天候通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十年间,济青人将创享美好作为工作的初心使命,以路为家、以人为本,服务驾乘,让公众享受安全、畅通、舒适的高品质出行服务。